查看原文
其他

精准援滇: 延续上海与版纳的半世情缘

王福友 党史镜报 2022-10-14

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2019年,上海市第十一批援滇干部西双版纳小组一行8人,来到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州。这是一支很有特点的队伍,成员中有“云南儿子”,也有“云南女婿”,他们带着情怀、怀着情缘来到版纳;他们中还有脱下军装再赴边疆的同志,有忍受过北国冰雪极寒再次挑战南疆热带酷暑的兄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的西南边陲,和云南的少数民族同胞共同创下一番扶贫大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党的初心使命,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华章。


我们选择

义无反顾

1969年,第一批上海知青响应号召,背井离乡,经过数天跋涉,终于来到满是原始森林的西双版纳。他们用青春的力量和无畏的汗水,开疆拓土,建设这片美丽而又神奇的大地。自此,前后有数万名上海知青投身祖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家园建设。


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


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他们中有的年纪轻轻因病因故永远长眠在祖国边陲;有的发挥自己的学识和技能,为西双版纳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教育与医疗资源,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还有的修建了公路、水库,种植了数百万亩的橡胶林……直到今天,西双版纳人民依然在使用上海知青留下的财富。他们中还有的选择在西双版纳成家、立业、安居,从此上海变故乡。正是那一代人的牺牲与付出,造就了上海和版纳半个世纪的情缘。这血浓于水的情缘,半个世纪后因上海援滇干部的到来再次延续。

2017年,上海市第十批援滇干部西双版纳联络小组6名成员跨越2500公里,来到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州,投身于脱贫攻坚的新征程,帮助西双版纳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19年,上海市第十一批援滇干部西双版纳联络小组8名成员接棒,开启了新一轮帮扶,助力西双版纳人民走上致富奔小康路。

今天的脱贫攻坚啃的都是硬骨头,扶贫的道路上没有“轻松”二字。到边疆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援滇干部来说是难得的历练机会,再苦再累,都是我们人生宝贵的财富。当脱贫攻坚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当面对党和国家的召唤,我们同50年前的上海知青和数批次挂职前辈一样,选择了义无反顾。


绽放在边境线上的

五星红旗

当年一部家喻户晓的反映上海知青的电视剧——《孽债》热播,其主题曲里那一句“美丽的西双版纳”飞进了千家万户。但扶贫的道路却没有那么“美丽”,这里有的是大山深处的贫困人家、简陋的杆栏式房屋,是惧怕与外界接触的“直过民族”(指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群众,是泥泞不堪的村寨小路,甚至是尚未和现代文明接轨的生活方式。地区发展差异之大,超乎想象。


拉巴厅老寨脱贫攻坚之前旧的住房样貌和老百姓居住环境


就是在西双版纳当地,城乡差异也是相当悬殊。告庄六国水上夜市,那迷人的灯光,令无数游客震撼,这哪是贫困地区?但不远的勐海县就有个叫老班章的哈尼族寨子,因为没有水田,吃不饱饭,大山无路,再好的茶也运不出,日子难过得很。1998年前后还有村民举家搬迁到缅甸,他们没有国家边界的概念,哪儿能讨生活,他们就搬到哪儿。后来当地政府修了路,外地茶商进来,挖掘了那边茶叶的价值。今天的老班章村,人均收入70余万元一年,超大的房子令城里人羡慕不已。但同样在布朗山乡还有很多贫困群众居住条件与他们相比差异悬殊。这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表现。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正是援滇干部们的使命担当。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村扶贫前后对比


经过上海(松江)4年的精准帮扶,西双版纳的贫困户全部脱贫,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我们在一个叫南温上寨的村子搞社会变革的小实验,借用各种上海的资源,如电商平台,教他们掌握新的技术,找来企业家帮他们提升制茶技术,动员上海的老总资助寨子建立一支弘扬布朗民族文化的队伍。经过努力,改变虽缓慢但时时都在发生着。村小组的支书开始有意识地带着村民干,开始谋划将村里的危房党员活动室与村里的寺庙分开来,单独修建。看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提升,看到上海和松江帮助他们建成的道路、水沟、舞台用于当地的脱贫致富,援滇干部内心是自豪的。

西双版纳有966公里的边境线,与缅甸和老挝山水相连,没有天然的屏障。只有让边民富起来,才能让他们具有国家意识,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能维护好祖国的边境安全。


西双版纳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竖起五星红旗


正是上海(松江)真金白银的支持、真情实意的帮扶、真抓实干的奋斗,和上海拥有半个世纪情缘的西双版纳不仅实现了提前脱贫,还具备了迈向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正是国家的力量和制度的优势,才使西南边陲的小城各民族更加团结,曾经的游牧民族、直过民族才懂得了国界的意义。国家富强了,那些搬迁到境外的人,整个家庭、整个村寨,又纷纷搬回祖国。

在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富起来的边民国家意识明显强了,听党话、感党恩,自觉帮助政府做好边境疫情防控工作。边境线上每家每户门前竖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党员家庭户还竖立着党旗,边境线因为有了富裕起来的边民,更加安宁。脱贫攻坚,脱掉的不仅仅是贫困的帽子,更坚定了爱国爱党的意识!


实践全面脱贫的

“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边疆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上海是改革开放后首先富起来的发达地区,先富要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么,这不也正是援滇干部远离家乡、奔赴祖国边疆帮扶的动力源泉么。

援滇生活远离上海,便利的生活条件一下子变成异地他乡的艰苦环境,蚊虫叮咬、山路颠簸、终日行走在酷热的田间地头。有的援滇干部讲,这辈子没吃过的苦,在边疆都吃遍了;但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对民族兄弟就有多少感情。坐在办公室里是扶不了贫的,扶贫的日子绝对不像欣赏云南美景那样美妙。扶贫的岁月虽然艰苦,却能为援滇干部补足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这援助的队伍里,不仅有像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的“我们”,还有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他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民族兄弟也不能落下,这体现的不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么。


来自松江区的上海第十一批援滇干部西双版纳小组8名成员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


我们再续历史上的沪滇情缘,把版纳的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近几年,上海和松江平均每年援助西双版纳各类资金超过1亿元。今年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到云南时专门考察了版纳勐海县一个叫拉巴厅的片区,那里是“直过民族”拉祜族聚集居住的地方。我们在此连续4年累计投入近1500万元,成功打造出一条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昔日穷困潦倒的村民不仅全部脱贫,还走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我们还帮助当地将泥泞的山路修成风雨无阻的水泥路,帮助当地引进上海企业建立先进的农产品加工厂,帮助当地贫困群众或到上海务工或在当地就业,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帮助他们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帮助他们建起了漂亮的校舍,帮助他们养成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直过民族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共享现代文明的成果。

再遥远的村寨、再偏僻的山沟、再弱势的个体,都会有党和政府来关怀,让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医疗教育有保障。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做到真正地帮扶这些社会底层最困难的群众?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能做到。


★脱贫攻坚后新家建成,拉祜村民举行乔迁庆祝活动






★拉祜村民摆宴席吃百家饭,庆祝乔迁新喜



2020年中国将全面脱贫,比联合国确定的目标提前了整整10年。这样的巨变是中国制度的优越,是中国力量的奇迹!不负韶华,只争朝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边疆恣意绽放。


扫码关注我们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赵菲

制作 / 张丽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元宵前夜,阿克苏迎来了上海首批对口援疆干部

对口援滇,发挥优势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

上海“奔布拉”在西藏“上山下乡”

从修汽车到造汽车:上海支援“一汽”建设亲历者的回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